漢語學習帶給當地學生快樂和機遇,他們心懷對孔子學院的感激和祝福。任傑 攝
  原標題:打開瞭解中國的那扇窗——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側記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任傑):今年是孔子學院誕生的第十個年頭。作為非洲最早的一批孔子學院,津巴布韋大學孔院的“亮點”不少:合唱團自創的中文歌曲讓中國領導人贊賞有加;中方老師與本土老師相結合的教學隊伍,走在非洲孔院前列;旗下的優秀學生接連在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收穫榮譽……用這所孔院負責人的話說,他們為當地人打開了認識中國的那扇窗,也幫助很多學子改變了命運軌跡。
  22歲的馬明遠,是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親手栽培起來的漢語“小明星”。在不久前結束的2014年“漢語橋”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,這位中文專業的大三學生獲得了非洲區冠軍,並躋身世界五強。一口流利的漢語,讓他輕鬆拿到了當地銀行實習生的職位。有了孔子學院總部頒發的獎學金,他明年就將赴中國追逐夢想了:“我覺得漢語是奇妙的語言,我非常喜歡它。我希望去北京讀書,到中國人民大學或者北京大學學習國際關係,將來當一名津巴布韋的大使。”
  在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七年的發展史上,馬明遠不是唯一的幸運兒。中津兩國遠隔萬里,中文曾被很多當地人視為“天書”般難懂的語言。乘著中非深入交往的東風,通過幾代老師的努力,東方的方塊字散髮了迷人的魅力和親和力。津大孔院將漢語課堂搬到了多所中小學,社會班教學也受到歡迎,招生人數穩步增加。目前,孔院每年的各類學生數量達到600多人。
  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馬歇瑞教授說,孔院傳授的漢語技能和提供的各類資源,讓一大批當地的優秀學生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遇:“我認為,孔子學院的一大貢獻是積極改變了一些學生的生活和命運。很多人平生第一次去中國。這些年,共有70多個學生前往中國參加夏令營。有了獎學金的支持,還有30人先後到中國大學學習一年到三年,攻讀學位。”
  曾有專家指出,教師、教材和教學法是海外孔子學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挑戰。津巴布韋大學孔院是非洲為數不多的擁有本土教師的孔子學院。六位從中國學成歸來的本土教師,與中國派出的老師和志願者一道,組成了“土洋結合”的師資隊伍,共同開展漢語教學工作。為進一步提高本土老師的語言和教學能力,孔院已陸續送他們前往中國攻讀博士學位。談到這方面的成果,津大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馬歇瑞說:“中國老師有母語優勢,發音精準,並且知道更多中國文化的背景;而本土老師擁有本國語言優勢,更瞭解當地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習慣。這種優勢互補十分重要。”
  據津大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林媛介紹,他們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特點,有針對性地開展語言文化教學,並且正在實施雙語教材的編寫工作:“非洲人天生能歌善舞,有時候,單純教漢語知識,可能效果不理想。我們通過組建中文合唱團,把文化元素納入漢語教學中,借助音樂和舞蹈幫他們能更好地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。另外,我們還利用孔子學院的平臺,促進中津科研合作,編寫紹納語和中文的雙語小手冊,促進當地人更好地學習中文。”
  按照津大孔院的設想,它將推進“走出去”與“引進來”的工作,在兩國教育和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。今年,在孔院的推動下,津巴布韋首次派出教育界人士訪華,中國知名大學的學者也來津巴布韋大學講學授課,這都將增進津巴布韋人對中國的認識和瞭解。
  1
  津巴布韋大學“孔子學院日”上,當地學生跟中國廚師學習包餃子。任傑 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7tsdiv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